近年来,随着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,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,知识产权纠纷也浮出水面,尤其是LED、光伏、新能源等领域成为诉讼高发地。为此,国内企业要持续创新,加大研发力度,同时也要制订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,并在遭遇侵权时主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。
今年4·26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为“为绿色未来而创新”,将创新以及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作为打造绿色未来的核心工作之一。当前,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危机的严峻挑战,开创一条通往绿色未来的道路才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挑战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实现这一目标,不仅需要鼓励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创新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同时也需要创新主体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,对创新成果进行有效保护。
加大扶持
党的十九大明确大力推动绿色发展,壮大节能环保产业、清洁生产产业、清洁能源产业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推动下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有力有序推进,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。
2019年1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提出,我国将开展绿色技术创新“十百千”行动,在2019年到2022年期间,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,支持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,认定100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。
《意见》强调,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,提升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作用,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,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连接创新各环节中的功能;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,完善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,提高市场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;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,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规范市场行为,强化金融等服务支撑,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
2019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了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(2019年版)》(下称《目录》),提出了绿色产业发展重点。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绿色产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手段,为落实中央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,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绿色产业的扶持政策。
此次发布的《目录》从产业角度全面界定了全产业链的绿色标准与范围。绿色产业被划分为了六大类别,包括节能环保产业、清洁生产产业、清洁能源产业、生态环境产业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。此外,编制方还附录了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(2019年版)解释说明》,对每个产业的内涵、主要产业形态、核心指标参数等内容加以解释。
促进创新
当前,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多数发达经济体纷纷制定和推进一系列以循环经济、低碳经济为核心的“绿色新政”,旨在将高能耗、高消耗、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,转变为低能耗、低消耗和低排放的“绿色”可持续发展模式。其中,大规模地推动绿色技术创新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各国推动绿色经济最重要的战略目标,因为这是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、资源消耗之间“脱钩”的关键途径。
而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,大力鼓励绿色创新,在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活跃的创新主体。近年来,随着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,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,知识产权纠纷也随之增多,利用知识产权诉讼打击竞争对手,成为是企业抢占市场的利器。从纠纷案件的类型来看,在涉绿色技术的知识产权诉讼中,涉专利技术的纠纷案件占据绝大多数比例。
有业内人士分析,这与绿色产业的技术属性密不可分。据统计,在涉绿色技术的专利诉讼纠纷中,LED、光伏、新能源等领域是诉讼高发地。其中既有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跨国纠纷,也有国内企业之间的争斗角逐。比如美国ITC针对中国多个LED企业进行337调查,中国企业积极应诉,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高效的诉讼策略赢得胜利;国内风力涡轮制造商华锐风电科技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超导公司展开7年的专利博弈,最终握手言和;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来电公司)与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街电公司)上演专利大战,法院终审认定街电公司未侵犯来电公司涉案充电宝专利权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绿色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做支撑。2019年,中办、国办联合印发了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《意见》提出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力度,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,在最新的专利法修改中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,这些都为国内企业开展绿色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。
国内企业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,加强研发,占领技术的“制高点”,同时也要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,从源头开始保护知识产权,加强创新成果的保护,及早开始专利申请和专利布局,同时在遭遇侵权诉讼时,积极进行维权,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