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合肥日报
专项规划通过审查
合肥“海绵城市”呼之欲出
小雨不积水,大雨不内涝,水体不黑臭,热岛有缓解。海绵城市的建设,为城市生活描画了美好的景象。
近期,由市城乡建委和市规划局共同组织编制的《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(2016-2020年)(以下简称“规划”)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。规划通过加强城市建设管理,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,提高城市排水、防涝、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。到2020年,20%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到2030年,80%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2661平方公里将成巨大“海绵”
海绵城市,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通过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径流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。
本次规划的编制将合肥主城区2661平方公里作为建设重点,将合肥市域约11445平方公里作为研究范围,通过分析自然生态本底及空间格局,保护海绵生态敏感区,提出分区建设重点。
以巢湖及沿湖湿地为生态核心,以董铺水库、大房郢水库等水库及水库涵养林地为重要生态节点,以南淝河、派河、十五里河、二十埠河、店埠河等河道为重要的蓝绿双廊,以南艳湖、翡翠湖、天鹅湖、大蜀山森林公园、杏花公园等城市湖泊、公园为主要的海绵生态板块。
13个试点片区先试先行
有重点、分步骤,我市结合自然流域、雨水分区、路网、行政边界等,将主城区划分为63个管控单元。在此基础上,划定13个片区,作为近期建设试点片区,先试先行、积累经验。
目前,一批项目正在积累经验。如,四里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;庐州大道海绵化建设项目建设雨水花园、下凹式绿地、透水砖人行道,对雨水径流进行滞渗;南艳湖项目包括雨水收集前置库初期雨水快速处理设施、部分生态表流湿地和配套管网等。
据介绍,结合近期建设规划,我市共梳理形成项目库324个,并选择可操作性强和示范性强的滨湖新区、王咀湖、柏堰湖、北二环、少荃湖、南艳湖、东部新城中心、空港、小庙、肥东城南、肥西潭冲湖、长丰北城双凤湖等13个片区,作为近期建设试点片区。
分类指引建设住宅小区“海绵体”
海绵城市怎么建?除江河湖泊、池塘、水库、植被外,城市的住宅小区也是可供发掘的“海绵体”,对此,规划制定了分类建设指引。
建筑屋面建设宜采用屋顶绿化(绿色屋顶)的方式滞蓄、净化雨水,屋顶绿化的建筑周边可设置雨水储存罐/池,收集雨落管的雨水进行回用,屋面雨水径流如不收集回用,应引入建筑周围绿地入渗。
小区绿地建设则尽可能建为下凹式绿地,小区停车场、广场、庭院应尽量采用坡向绿地。绿地植物宜选用耐涝耐旱本地植物,以灌草结合为主,地下室顶板应有1.0m以上的覆土,并设置排水层。
小区道路广场非机动车道路、人行道、停车场、广场、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。非机动车道路超渗雨水应引入附近下凹式绿地入渗。停车场、广场、庭院应尽量采用坡向绿地,或建适当的引水设施,超渗雨水可自流至绿地入渗。(王倩)